对谈献血者|为什么选择无偿献血?他们这样回答

▲陈泓羊急救值班时大量输血抢救患者

目前,医学上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合成血,手术、治疗血液疾病、ICU急救等临床用血只能通过无偿捐献获取。“站在手术台上是帮助患者,而无偿献血我觉得是这种帮助的延续,作为医生,无论从哪一方面,我都想竭尽全力帮助患者。”

因为曾体验过双向奔赴

“我献血帮了别人,父亲也受到他人帮助”

2006年10月1日国庆节,街上“偶遇”献血车的李蓝,在19岁这一年开启了自己的献血之路。随后的十几年里,每一次遇到献血车,她都会上去献一次。抱着“献一次血或许能救一个人”的心态,李蓝在十几年的时间里,断断续续献了不少次血,甚至获得了无偿献血金奖。那时,她从未想到,自己的“随缘”献血,会在多年后回馈到自己的身上。

2024年3月,李蓝接到老家亲人的电话,父亲突发胃出血,被送到医院时已经处于严重贫血状态,需要大量用血。着急的李蓝在朋友圈寻求帮助,一时间不少献血者都伸出了援助之手,终于帮助父亲顺利渡过难关。同时,因为李蓝前期的多次无偿献血,父亲也得以享受血费减免的政策。

▲李蓝在朋友圈写下感谢信息

“十多年前开始献血只是单纯希望帮助更多人,而这一次家人需要用血,我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……”2024年4月,李蓝在朋友圈敲下了这段文字。父亲出院后,她再次来到血站,捐献了一次血小板。“现在看到救护车开进血液中心,我都会想到当时父亲住院需要用血时自己着急的心情。目前,我平均一个月去献一次成分血。我坚信,当我用热血托举他人生命时,爱也会以温暖的方式循环归来。”

因为要纪念白血病去世的女儿

“自己淋过雨,所以想为他人撑一把伞”

2023年对于林女士来说是难熬的一年,也是让她深切体会到血液于生命重要性的一年。这一年,林女士的大女儿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,身体失去了造血功能,在找到合适配型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之前,输血成为女儿活下去唯一的方式。从2023年4月开始,林女士的女儿每间隔一天就要输一次血,每次输,都是一袋全血加上至少一个半单位的血小板,一直到2023年6月1日,女儿完成了移植手术,输血才停止。

“走到医院的血液科,我才知道原来血如此重要,病房里的小朋友很多都和女儿患上了一样的疾病,每天都在‘等血’,我才晓得无偿献血可以帮多少人。”林女士告诉记者,因为女儿的这场病,全家人都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。

林女士和家人一起去献血

遗憾的是,尽管接受了手术,林女士15岁的大女儿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。那之后,她和丈夫约定,只要身体允许,就一直坚持献血,通过这种方式纪念女儿,也帮助更多像女儿一样需要输血救命的孩子。

“我们淋过雨,所以想力所能及地为他人撑一把伞。希望大家都能积极献血,也许你的一次善举,就能拯救一个生命,温暖一个家庭。”林女士说。

记者手记

因为懂得,所以坚持。在采访过程中,记者发现,这些坚持无偿献血的献血者,都曾被鲜血与生命的关系深深震撼,这成为他们无偿献血的原因,用自己可再生的血液,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也成为他们的愿景。

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陈泓羊、李蓝、林女士这样的献血者,才保障了城市的血液充足,他们平凡而又甘于奉献,也给予无数人生的希望。每一次挽起袖子,都是一次爱的传递,正如李蓝在朋友圈里写下的那句话,他们相信“爱出者爱返,福往者福来”。

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胡瑰玮 图据受访者提供 编辑 曾雪柔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