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时有这样一段歌谣:“臼头舂米目圈红,叫我细细怎呢会理家”,这句话反映了舂米繁重的劳务生活,同时体验了古代妇女对于这种繁重粗活日子的难受和悲哀。
舂米其实整个制作的流程并不复杂,它就是将谷类的东西放入到石臼里然后用杵捣去捣碎。而舂米出来的壳就是我们所说的米糠,剩下的米粒则是我们吃的白米。
看似这个过程十分简单,但事实上,真正要做起来却需要一家几口的密切配合,而且还都不是轻松的活。古时,一个有着五口人的普通农家,舂米时期都干得非常得累。
首先,每次都需要磨几箩谷,每月要舂米三、四臼。再加上每次舂米也都要背着生铁做的碓头,如此上身,身体所需要承受的重量可谓是十分难熬的。而在舂米时,碓头起落一起一落也是个漫长的过程,这个过程往往是男子顶上,但即便如此,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换人,每个人基本上都是精疲力尽,大汗淋漓的。对于本家的男子还好,嫁过来的儿媳妇过门之后,也需要做这一类繁重的家务活,这种活常常使人感到麻木,因为实在是太辛苦太累了。“舂米”这个“舂”字,虽然和“春”有所相似,可它并不读“chūn””,而是读“chōng”,它由春和臼组成了上下结构,总共有11笔画。但是你们知道冬舂米是什么意思吗?冬舂米其实是民间岁时的风俗,在每年冬至后第三个戊日,人们会有这样的一种风俗,民间也称之为“腊米工日”。在这一天,人们取水舂米,迈入仓内。“舂”在当时有“隔年粮”的意思,放在这个意境当中,又有农业丰收,年年吃隔夜粮的意思。这就好比我们现代的“年年有余”,这也是一样的道理。由此可知,早从古代起,人们就有丰收和存余粮的意思,这既代表着对于未来生活的一种期许,又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延续。冬舂米指的是在黄米的基础上再囤制一次。一般而言,囤制成黄米之后,除了中间之外,周围的米基本上还是白色的。将这些白色的米作为新的囤心,再把黄米给堆上。久而久之的,米色就会成为暗红色,这正是冬舂米的由来。不得不说,古人的智慧往往也是难以想象的。值得一提的是,舂米虽然在古代是一件十分难熬的事情。
但在现代,随着现代机械技术的发展,舂米这件事情早已不再成为难熬的一件事情。但虽说现代的科技发达,少了很多需要人力介入的过程。可在黎族人民的心中,舂米还是要维持远古时期的劳作。到了现代,人们因为不需要像过往讨生活一般囤积粮食。所以他们的舂米更愿意这种传统的方式,来感受这其中的乐趣,因此,难熬的过程也变得相当地有趣。通过这篇文章,大家对于舂米是不是有一定的了解呢?